南都讯 记者赵青 通讯员广正发 7月4日,广州市委平安办举办广州市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和犯罪预防宣传月“穗育苗·广州答卷”媒体集中采访活动。
央视总台、新华网、中国青年报、南方日报、广东广播电视台、广州日报、广州广播电视台、凤凰网、澳门日报等近20家媒体实地参观了广州市妇联万事兴维权综合服务中心、羊城父母学堂。
南都记者了解到,广州市妇联万事兴维权综合服务中心创新打造“一站式”综合服务,为困难妇女及未成年人提供法律援助、心理帮扶等服务,中心以妇儿维权服务热线为服务载体,以“线下一站式,线上全链条,管理数字化”为服务模式,把维权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
羊城父母学堂充分利用各类资源,通过打造“家有传承”“家有情意”“家有书香”“家有宝贝”四大课程品牌,为广州家庭和儿童提供全面的家庭教育支持和服务。
宣讲环节,市委平安办和市法院、市检察院、市教育局、市公安局、市民政局、市司法局、团市委、市妇联、增城区委平安办等单位聚焦“家校社”共育、“惩矫治”并举、“常长畅”发力等三个主题,分别介绍了广州在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和犯罪预防中的典型案例和工作举措。
据广州市委政法委综治专项工作处处长罗剑介绍,广州开展“穗育苗”品牌“每月一主题”宣传教育活动,将每年6月份确定为广州市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和犯罪预防宣传月,今年6月举办活动达到百余场。
广州注重“家校社”共育 “捣蛋王”逆袭为学习积极分子六年级学生小蒋(化名)因长期缺乏父母陪伴,通过违纪行为“求关注”,引发班级同学联名投诉。
该校法治副校长林警官定制“法治教育+心理疏导+行为矫正”方案,经历3个月的精心工作,让“捣蛋王”逆袭为学习积极分子,更促成其父母教育方式的转变。该案例为校园问题学生转化提供了“法治副校长+家校联动”的创新范本。
近年来,广州注重通过“家校社”共育,护航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在家庭保护方面,建成1个市级、11个区级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中心,177个镇街已建成157个家庭教育服务站。注重发挥司法机关对不依法履行监护责任人员的刚性约束作用,常态化向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和被害人的监护人制发家庭教育指导令等法律文书。
在学校保护方面,创新政法系统主要负责同志担任法治副校长“1+2”工作机制,市、区政法单位60名主要负责同志担任60所偏远薄弱学校法治副校长,同时各配备1名公安民警担任治安副校长、1名“法检司”干警担任宣教法治副校长,全面履行法治副校长6项职责。
在社会保护方面,健全四级联动机制,创新打造“排查—预警—会商—介入—反馈—监测”六步工作法,2万余名困境儿童实现“应保尽保”,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标准保持全国前列。
“荔亮灯塔”机制“惩矫治”并举 13岁叛逆少女变成“公益小达人”13岁少女小张曾因打架斗殴、夜不归宿让家长老师束手无策。增城区未成年人保护中心立即启动“荔亮灯塔”机制:矫治阶段送其到专门学校戒除恶习,帮扶阶段配备专属导师助其复学,回归阶段引导其参与志愿服务。
通过矫治帮助,如今的小张不仅性格开朗、体谅父母,还主动发起志愿活动5次,成为名副其实的“公益小达人”。
近年来,广州注重“惩矫治”并举,既依法打击未成年犯罪,又严厉打击侵害未成年犯罪。
在打击惩处方面,市公安局发挥“专业+机制+大数据”新型警务运行模式作用,严惩性侵和未成年人团伙作案的主惯犯,推动全市涉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案件全面下降。
市检察院立足广府文化资源,构建“非遗式”帮教矫治体系,让罪错未成年人在行为偏差矫正过程中寻得谋生之道、实现社会回归。市法院在全省首创涉未成年人家事案件“修复性”审判模式,打造“司法+社会”协同保护机制。
在干预矫治方面,新建成一所专门学校——广州启新学校并招生,目前可满足300名学生入学需求;打造“荔亮灯塔”工作站等“一区一特色”干预矫治阵地,成功教育挽救一批不良行为未成年人走上正途。
“增城区创新打造‘荔亮灯塔’特色品牌工程,以“教育矫治、精准帮扶、社会融入”为核心路径,在全区建成4个区级专业化教育基地、13个镇街工作站及32所校园工作室,形成三级联动服务网络。”增城区委政法委副书记何金福说。
在综合治理方面,各级各部门齐抓共管,常态净化社会环境和网络环境,清查涉未成年人重点场所,防治屏障进一步筑牢。
广州少年考试成绩30 分 “惠童筑梦空间”助力学习提升家住白云区的小云,因父母忙于生计,长期缺乏学习辅导资源和有效陪伴,学业一度陷入困境,30分的考试成绩让她总是闷闷不乐。
所幸社区内的“惠童筑梦空间”项目为她提供了一对一的帮教助学和综合能力提升服务,在儿童主任、志愿者和社工的悉心帮助下,以及在“惠童筑梦空间”孩子们的相互陪伴中,小云的学习状态显著改善,成绩稳步提升到了60分。
广州市民政局儿童福利处二级主任科员赖莉丽 介绍,“惠童筑梦空间”试点项目打通了儿童服务“最后一百米”。各试点立足社区儿童需求实际,重点聚焦困境儿童、留守儿童及流动儿童三类特殊群体,建立标准化服务体系,整合多方资源开展特色服务,累计服务儿童(家庭)超过1万人次,探索可复制的基层儿童保护新路径。
近年来,广州注重“常长畅”发力,用制度刚性护航未成年人成长。在抓常态方面,充分发挥镇街综治中心和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的阵地作用,将未成年人保护和犯罪预防列入综治中心日常工作,加强对未成年人开展常态关爱教育。
2024年,全市未保站开展“一站一品牌”服务2300余场,服务超14余万人次。在抓长效方面,出台全国首部促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地方性法规《广州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促进条例》,推出常态化制度机制67项,推动形成了一批打基础、利长远的制度化成果。
在抓畅通方面,全面落实《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体系,形成“发现问题—落实整改—持续提升”的未成年人保护和犯罪预防闭环治理机制,全力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
据介绍,接下来,广州将始终将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和预防犯罪作为民生工程核心任务,不断完善家庭、学校、社会、网络、司法、政府“六位一体”的保护体系,在政策上充分落实、在服务上充分供给、在安全上充分保障,用心用情呵护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
股票配资平台官网入口,全国排名前十配资公司,富祥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